随着“那不勒斯四部曲”在全球范围内的走红,意大利吸引着读者们的目光。由大方出版的《留不下的故乡》一书,同“那不勒斯四部曲”一样,都是描写发生在意大利的故事,都以战争为背景将女性“声音”贯穿于历史叙述之中,讲述着个体命运与外部社会的对峙与和解。
当说母语的权力被剥夺,墓碑上的字被改变,当故乡的一切都被淹没,只能划着独木舟行进。面对充满动荡和纷争的故乡,选择留下还是离开?
今天分享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副教授,意大利斯特雷加文学奖评委、“那不勒斯四部曲”译者陈英所写的《留不下的故乡》的书评。
对于很多在精神上流离失所的人,这似乎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。小说讲述一个消失了的村庄的故事:过去的一切都淹没在水下,给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心里留下了一段哀怨的记忆。故事中的讲述者“我”是一个生活在山区的女人,外面的世界非常精彩,很多人都渴望离开,然而“我要留在此处,留在故乡”,但村庄逐渐消失,这是“我”——一个刚毅无畏的女人,也无法左右的事情。
小说《留不下的故乡》中的这个边陲小镇真实存在,它位于意大利最北部,这里有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、河谷、瀑布和湖水,故事发生的村子——库龙就位于一条河谷之上,这里并不是我们熟悉的轻盈逸致的意大利,因为地处边境,很多村民说德语,而且他们本身也属于日耳曼民族。
“边界”是目前欧洲思想家经常反思的问题,因为边界正在消失。如今在欧洲旅行,过境时会看到路边闲置的岗亭,会发现路标上的文字变了,手机会收到短信,告诉你电信运营商变了。你无法想象,在几十年前,人们即使是带着,也无法跨越这些边境。当年捍卫这些看不见的分割线的人,有的还在世,但他们曾经誓死捍卫的东西已经消失了。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幻灭感,看到历史和人生深层的东西。
生活在边境上的人,似乎要比内地人经历更多沧桑。在欧洲,我认识一个年老的女人,她生活在伊斯特里亚半岛的一个小村庄里。她对我讲起了自己流动的国籍:小时候,那个村子是奥地利的地盘;后来她结婚了,丈夫为匈牙利人做事,为了保住饭碗,他们不得不加入匈牙利国籍;后来意大利人来了,她又成了意大利人;意大利人被德国人赶走了,她又成了德国人;德国人又被铁托赶走了,她成了南斯拉夫人;后来联盟解体了,她最后成了克罗地亚人。提起这些往事,她风淡云轻,似乎在说笑,但在这场漫长的动荡中,她失去了两个兄弟。
无论如何,这位年老的女人依旧生活在自己的村庄,一个面朝大海,屋前种满葡萄树和奇异果的地方。但生活在库龙的女人特里纳就不一样了,这是一个渴望乡野生活、孤独成性的女人,历史的变迁让她和丈夫在城市的小公寓里,像困兽一样黯然老去。
故事要从法西斯时期说起,墨索里尼上台后的二十年,法西斯要净化国家的语言,摒弃所有外来词和外国语,除了地名要变,就连墓碑上的文字也要意大利化。对于这位生活在边境上的女人,本来看似天经地义的东西,比如说讲母语,忽然就成了违法的事。特里纳从小学习德语,想当一名小学老师,在法西斯年代,她的梦想化为了泡影。她冒着被流放的风险,在神父组织的地下学校里教小孩子德语。后来她面临一次抉择,这也是纳粹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协商之后的结果,就是她可以选择离开自己的故乡,离开意大利,移居德国,但她最终选择留下。
故事最打动人心的是特里纳和丈夫埃里克的爱情,这个粗粝的山区女人,她为了捍卫自己的丈夫,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,甚至开枪杀人,展现出史诗般的英勇。最后,战争终于过去,我们似乎要为特里纳松一口气,但威胁到村子存亡的水坝却一天天在增高,一切都无法阻拦。“我决心留下”也成了一种顽念,语言被剥夺,他们可以偷偷抗争,但最后家乡被剥夺,一切消失在水下,他们自己也被连根拔起,背井离乡,搬到空间逼仄的城镇去居住。可笑的是,这个大坝并没有达到设计师期望的效果,发的电量很有限。
现在,意大利北部这片山区已经成了实施双语的自治区,也是意大利最富裕的地区之一。但特里纳当年居住的村子库龙,他们曾经拥有的一切都留在了水下,只有教堂钟楼的塔尖露出水面,刺痛着人们的眼睛,似乎在诉说着过去发生的一切。
意大利青年作家巴尔扎诺在讲述这个故事时,展现出强大的虚构能力,故事并没有平铺直叙,而是通过一个母亲细腻绵长的独白,来揭示这个村庄的人所经历的撕裂:他们是要留下来,接受新的规则,还是离开,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。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朴素、卑微的人物,展示这个地区的历史,那个大写的、一脸戏谑的“历史”。如今欧盟成立、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,边界在消失,差别也在消失,在这个背景下讲述这段历史,显得意味深长。
巴尔扎诺作为一个意大利人,他讲述的其实是一个捍卫德语的故事,这已经是一个突破国界、欧洲背景下的故事。因为不久之前,大家还在赞美那些意大利爱国者的英雄壮举,他们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,打杀欧洲其他国家的人;尤其是在抵抗运动时期,意大利人用各种手段对付德国人。目前,中国小孩读的意大利名著《爱的教育》里,也充斥着意大利英雄如何歼灭奥地利人的情节。显然,这部在国内依然很盛行的儿童文学巨著在意大利已经式微了。欧盟建立了,要经过长时间民族融合,新陈代谢,才能构建欧洲人的新身份,一切只是一个开始。
《留不下的故乡》是2018年意大利文学大奖——“斯特雷加”奖第二轮评选入选的五部作品之一,这本书在意大利拥有众多读者,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也得到了译介。中国读者也可以借此了解意大利边陲小镇发生的历史变迁,以及折射出来的人性。小说讲述的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事情,但触及的主题却是现实的:工业化和城镇化对人的撕裂;欧洲背景下,语言和身份的重新建构。